close

原PO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103

有人記得王金平是因為哪個法案被用水桶蓋住頭嗎?或者,有人記得李登輝為什麼被潑紅墨水嗎?大眾不會記得這些,只會記得一瞬間的畫面:水桶蓋頭、墨水淋身。你記得馬英九首次被丟鞋是在什麼時候,又是因為什麼事件嗎?我們都忘了,但那其實只是去年的事情。再換個故事,十年、五年後,又或者一年後,你會記得劉政鴻在2013年9月是因為什麼事件被丟鞋嗎?或者,你會記得那個丟鞋的學生叫做陳為廷嗎?

陳為廷應該是當下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學生,他並非因為有什麼特出的表現成為台灣之光人人讚許,而是因為多次衝撞體制因而評價兩極。他多次採取激烈手段贏得新聞版面,支持者認為他是見義勇為的英雄,反對者認為他不過是個沒有家教的小屁孩。當然這些說法都有很多情緒,暫且去掉情緒,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非得採取激烈的手段?這些手段能帶來其所期待的效果嗎?

陳為廷的主要論述向來緊扣著民主與正義──很庶民的那種。嚴格說來,陳為廷沒有什麼「論述」,理論基礎與推理邏輯都非常薄弱,說穿了就是不懂經濟又愛評論經濟、不懂教育又愛評論教育的大學生水準。但這其實也不要緊。在民主社會中,每位公民都有發言的權力,我們都希望提出更多現象與事實,並且透過平衡各種不同的論述,得到更趨近真實的答案。然而,我實在看不出陳為廷有試著「聽」別人說什麼,他只是非常狂妄地說自己想說的話。

我不想陷入什麼教養不教養與是否應該求真的辯論當中,但我認為民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一種想與世界溝通的熱情。退個一百步來說,我認為衝突其實可以是一種溝通方式,但想跟人溝通的衝突與不想跟人溝通的衝突當中仍存在差異,關鍵在於「是否願意被對方說服」。溝通不只是妥協的過程,而是互相改變的過程;認為自己不需要改變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關上了溝通的大門。

以蔣偉寧事件而言,那就是一場「不想溝通的人不斷說話,想溝通的人只能閉嘴」的三流戲碼,完完全全違反民主最重要的精神。不要說什麼那是民主精神、求真的精神,一個從頭到尾都覺得自己是對的、精神面又充滿負面能量的人,恰好與「真」背道而馳。我想這並不是一個自稱懂民主的人該有的表現。

當然,我完全可以理解陳為廷看劉政鴻就是個無賴、馬英九就是個懦夫,這些高官居其位不謀其政,自然會有許多憤恨不平的情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陳為廷一股怨氣無處發洩的心情,抓起什麼就直接丟過去。然而,除了洩憤之外,民主應該要有更多,例如論述。你記得陳為廷在完全違反質詢體制的情況下,對教育部長蔣偉寧的提問與訴求是什麼嗎?如果大家都忘了,只記得一張年輕但卻充滿憤怒、仇視與敵意的臉,用激昂的語氣把溫厚的蔣偉寧批到一文不值,那麼那些訴求就都死了,只有負面情緒活著。留下道理或者留下情緒,是很重要的事情。爆烈的情緒可以攫取眾人目光,但沒有人會記得憤怒的人說過什麼,只會記得情緒。(編按:陳為廷與蔣偉寧 15分鐘交鋒過程影片請點此

如果只是記得情緒還好,像這樣污衊人的做法,長期下來卻會讓賢良之士不願為官。越來越多朋友跟我抱怨,怎麼台灣經歷十幾年民主政治之後,檯面上優秀的政務官與事務官越來越少、不入流的政客越來越多?這道理很簡單,因為真正出色的人需要受人尊敬,但台灣十幾年來人民對政治人物的羞辱、政治人物對政治人物的羞辱,早就把優秀的人都逼到企業或者國外。少數學者或許還存有天真的期待,但真正上台之後,也只能不如歸去。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反淘汰機制,而且從目前的社會氣氛看來完全沒有轉正的可能性。

我相信陳為廷覺得自己很正直,只是想教訓教訓這些「爛官員」,但依照這種激進的狂暴的作法,最後只會把他所期待的人通通都嚇跑。或許,他認為早晚有一天自己也會是政治明星,因此忍不住就鋒芒畢露。

再換個角度思考,這種以衝撞出名的政治人物有哪個有什麼好下場嗎?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日是手執名為「民意」聖劍的英雄,明日也可能是死於「民意」魔劍的怨魂。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政治人物為了永遠跟「民意」站在同一邊,因而忘了怎麼說真話。如果這就是我們要的民主,偏頗、搖擺、情緒化,那麼我們確實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讓台灣的政治轉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我們用選票以及輿論創造出的世界。陳為廷這個人本身如何真的不那麼重要,但他象徵的台灣1980年代的激進主義如果不消失,台灣整體水準停留在1980年代,也只是剛好而已。

 ..........................................................................................................................................................

表現陳述一個議題更須包含深度,時事的表象背後都還有很複雜的問題。

原則上我認同撰文者的評論,因為很多人抓了一個表象的訴求就開始大肆評論甚至做出激進的行為,理性的討論並不能取悅觀眾,但當利用事件取得舞台後沒有細膩理性只會凸顯貧乏的內在,這個就很可惜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蓋知識庫 的頭像
    史蓋知識庫

    智慧的樹

    史蓋知識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