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身邊許多罹患乳癌的長輩,很多人對乳癌治療很有恐懼,但其實癌症治療的痛苦,跟癌症本身因侵犯正常組織的疼痛比起
來,也許還是有ㄧ段落差。我在台大藥理學科meeting時,有台大臨床醫師分享鴉片類止痛劑時有提到,成癮不是問題,重點
是止痛的效果會有耐受性問題,持續使用到後面除了劑量越來越大,止痛時間與程度也越來越不好,因此這個問題才是目前
臨床治療的困境。
目前最好的建議還是預防勝於治療,再好的藥仍不如自身回復自癒的效果,預防發生是上策,早期發現是中策,藥物治療是
下策。由於現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問題、以及壓力作息異常,導致現在的乳癌發生機率與惡性化層度遠比過去嚴重,所以
建議除了定期全身健康檢查,甚至建議高危險群及有家族病史定期加做乳房攝影,提高早期發現的可能性。
另外也可選擇加做癌症指數篩檢,輔助提早監控乳癌的早發傾向。
如有興趣討論健康檢查可和我聯絡
Line ID: tctcy
電話:0931096939
............................................................
視癌痛如酷刑?1/4癌友含痛而終
癌症疼痛比死亡更可怕!癌症患者在治療面臨的疼痛,如同「在五臟六腑被插針」,國外研究發現,有25%的癌末患者,在人生的終點仍伴隨著痛苦,可說是「含痛而終」;在台灣的一項「乳癌病友疼痛問題」調查則發現,有超過4成的病友從未接受過疼痛評估,且超過7成的病友沒有使用止痛藥物,視癌痛如酷刑,不敢治療,顯然癌友忍痛比求醫多。
8成乳癌病友會疼痛 僅36%有接受疼痛治療
調查還發現,乳癌病友在治療期,有高達8成(88%)不分癌症期別的病友經歷疼痛,其中超過6成是中度以上疼痛;在治療期前就經歷疼痛超過4成(41%),其中半數以上是中度疼痛;治療後疼痛也高達7成(76%)。在全部重度疼痛的病友中,甚至僅有36%有接受疼痛治療。疼痛的病友可能不是沒用藥,就是使用的藥物未能達到解除疼痛的效果。
1名47歲乳癌第三期的林小姐,在化療後感到手腳末稍神經有劇烈刺痛感,像是有人拿著針不斷的戳五臟六腑,彷彿滿清十大酷刑的「插針」一樣疼痛,但仍忍痛8小時才治療。
4成乳癌病友選擇恿痛 抗癌的疼痛控制有待提升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林葳婕秘書長表示,抗癌必須要有堅強意志,有時候疼痛比死亡更可怕,在調查中選擇忍痛(42%)的病友,還多於尋求醫師協助(40%),顯示目前抗癌的疼痛控制,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提到癌症疼痛治療,很容易聯想到是末期或是安寧緩和治療,其實不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瑞坤醫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有1/4的癌末患者,在人生的終點仍伴隨著痛苦,國內對於癌末的安寧照護推動已有一段時間,第四期的患者想到和時間競爭,一刻都不願再疼痛,因此疼痛治療意願也較高。
反觀零到三期的患者,更應該在治療中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才有持續治療的動力,也不應該把疼痛當成副作用,或是末期才願意面對的問題,應該將疼痛如同癌症一樣當成是疾病,必需正確的治療。
乳癌疼痛各期都有 疼痛發生需找醫師評估治療
為什麼乳癌會疼痛?謝瑞坤醫師表示,乳癌引起疼痛常見原因可能是組織浸潤、神經壓迫、器官阻塞或骨轉移等,特別是部份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淋巴水腫現象(俗稱大象手),也是常見的疼痛問題;由於每個人的治療狀況和方式不同,疼痛也不會出現在同一個時間或期間,因此不是到第四期才會有疼痛產生,或是第四期的疼痛才應該被治療,而是一旦疼痛發生,就應該立即讓醫生評估原因,加以治療。
台灣疼痛醫學會常務理事謝宜哲醫師表示,常見的癌症疼痛類型包括「體感疼痛」、「內臟性疼痛」和「神經病變性疼痛」三大類,並針對病友進行不同方式的疼痛評估,最常使用是透過0至10分的疼痛量表,且依據WHO建議的止痛輕、中、重度三階段來進行控制,若疼痛達重度,即需使用像是嗎啡等強鴉片類藥物進行治療。
鴉片類止痛新藥物 提供患者更多治療選擇
提到「嗎啡」 病友會擔心「上癮」,但研究顯示,鴉片類藥物治療成癮機率僅0.03%,可說是微乎其微,且根據癌症治療國際準則(NCCN Guideline)等相關資料,都認為在正確的治療評估和使用下,成癮現象少見。
謝宜哲醫師也提醒,短效止痛藥應用於突發症狀的緩解,若每日所需嗎啡劑量已趨穩定,無需再增加,即應改用長效型止痛,可減少服藥次數,亦可保持病友良好的睡眠品質,且為避免藥物轉換的劑量換算問題,可使用皆相同成份的長效及短效藥物。目前衛福部亦開始開放鴉片類新藥物,提供患者更多治療選擇。
乳癌不管是治療前、治療期間或是治療後都可能有疼痛問題,疼痛的發生與癌症的期別,沒有絕對關聯,對癌病的疼痛控制好壞,也會影響病人積極治療的意願。所以,痛要勇敢說出來,千萬不要放棄治療。